当好科技兴农的领路人 ——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的故事
发布日期:2019/7/25 9:36:33 访问次数:13797
当好科技兴农的领路人
——吴桥县士学粮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士学的故事
见到蔡士学时,他正在观察自己培育的玉米新品种。“这个品种产量高、脱水快,能适应机器收割,农民收割时无需二次剥皮,一亩地能增产25公斤。”蔡士学说,如何在降低种植风险的基础上,带动农民增产增收,是他这些年一直摸索并坚持的事。
话音刚落,蔡士学的手机铃声响起,还未看到来电提示,他便猜测说:“肯定又有乡亲咨询种植问题。”果不其然,有一位老乡从电话里谈起了病虫害问题,蔡士学一边听,一边耐心地解答问题,一通电话持续了十分钟,老乡才满意地挂掉了通话。放下电话,蔡士学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:“现在正是种植旺季,大伙儿有问题都会找我问”。这些年,蔡士学成了乡亲们的农业“百事通”,在种植上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,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来到合作社或是打通蔡士学的电话,且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案。“前些天觉得耳朵不舒服,去医院检查,说是长期打电话造成听力有些受损。”蔡士学说,即便如此,只要听到乡亲们迫切寻求帮助的声音,他就顾不得那么多,一心只想了却他们的心事。
记者跟随蔡士学来到合作社的办公地点,他指着其中一间房子说:“这间房是重新修缮的,先前着了场大火,我差点就因此放弃了农业。”2015年,合作社的培训室由于线路老化,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火灾,损失惨重。这间培训室里,有蔡士学多年来积累的种植资料,也有可以供乡邻使用的农耕工具、培训用具,十几万元的物资和无价的种植资料统统付之一炬,蔡士学心疼不已。这场打击,让一向坚强的蔡士学动摇了——还要不要坚持下去?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乡亲们开着三轮车、拿着铁锹来到合作社,拉废墟、打扫卫生,有的还拿出兜里的几十元钱想要给他。“有什么困难我们和你一起解决,千万不要放弃,还等着你带领大伙儿致富呢。”听了乡亲们的话,蔡士学心头一酸。那一刻,除了感动,他还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。他告诉自己:“有乡亲们的期待,我不能停!”
乡亲们的依赖,足以见得蔡士学在当地农业领域的举足轻重。其实蔡士学年轻时,选择了外出闯荡,并在建材市场闯出了名堂。2003年,母亲突然生病需要照顾,孝顺的蔡士学就此回到了家乡。“当时要陪在母亲床前,家里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,为了家人的生计,我也要做点事情维持生活。”蔡士学说,回到家乡后,他做回了农民,开始了和农业的不解之缘。
合作社成立之初,面对种植作物单一、经济效益差的现实,蔡士学艰难摸索着出路。随着党中央号召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,他的思想逐渐打开。查阅了各种资料后,蔡士学带领有种植意愿的农户,到费乌瑞它(马铃薯的一个品种)的种植基地——内蒙古乌兰察布考察学习。这次考察让蔡士学找准了方向,决心打造订单农业,种植费乌瑞它。经过多方了解,蔡士学得知,山东滕州的一位刘老板经营了一家大规模马铃薯销售公司。为了见刘老板一面,他不惜在刘老板的公司外啃馒头、吃榨菜等上几天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蔡士学的诚意打动了刘老板。刘老板在考察了吴桥的土地后,与蔡士学签订了上千亩的订单。2013年,乌兰察布的马铃薯产量小,质量也不是很好。而吴桥士学粮棉种植合作社的马铃薯品相好、产量高。了解到当时的市场情况后,蔡士学主动找到刘老板说明情况,要求刘老板提高回收价格。经过多次洽谈协商,刘老板最终同意以0.7元/斤的价钱回收。当年吴桥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800亩,每亩产量6000斤,为全县种植户提高收入200多万元。
从马铃薯开始,蔡士学科技兴农的步伐再也停不下来,他以订单农业的方式,带领乡亲们种植香菜、玉米、小麦等。在上一轮的小麦实验示范推广中,小麦衡4399在8个品种中脱颖而出。这个品种在吴桥的5个乡镇上万亩的土地上进行了种植,亩产量提高大约150公斤。为了宣传农业科普知识,蔡士学每月还会抽出时间,到23个村庄义务放电影,对当地种植的玉米、小麦、辣椒、棉花进行技术指导。由于工作太忙,不到60岁的蔡士学,已经显得有些苍老。周围有人劝他:“别这么拼了,身体要紧。”对此,蔡士学总会摇摇头说:“只要大伙儿还需要我,我就得尽我所能,为他们提供帮助。”